自然资源:全县国土面积为8848平方公里,其中200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0.62万亩,人均耕地1.48亩,园地面积313.7亩,草场面积729.32万亩,居民住房用地面积7796.8亩,交通用地面积3920.7亩。艾玛岗综合开发区是西藏自治区“一江两河”中部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的1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。自1991年开始实施艾玛综合开发工程,规划开发耕地15万亩,现已开发5.5万亩,包括粮、林、草、菜、苗圃等。据地质部门初步探测,南木林县广阔的土地上蕴含有多种矿产资源,如: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锌等矿。已探明确定开发的矿产地5处。索金乡铜锌矿紧邻中尼公路,便于开采。现已开发利用的花岗石,质量好,蕴藏量大,是建筑装饰的好材料。 基本概况:南木林地处日喀则地区东北部、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。面积8133平方公里,总人口6.6万,隶属日喀则,县政府驻南木林镇。“南木林”藏语意为“胜利”,作为地名具有“圣地”的含义。县人民政府驻南木林镇,邮编:857000。代码:542322。区号:0892。拼音:NanmulinXian。地处冈底斯山脉东段的河谷地带,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。地形东北高,西南低,南北两面山峦起伏,南部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,中间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蛇形狭窄“走廊”湘河流域。平均海拔3790—4900米之间。属高原性内陆干旱气候,太阳辐射强,昼夜温差大,干湿季明显,冬春季干旱严重平均气温6℃,年均地温10.4℃,最热月为7月,月均最高气温25.3℃;最冷为1月,月均最低气温-15.7℃。年降雨量250—470mm,年蒸发量2196.6mm,无霜期95—125天,最大冻土层500—700mm,年均风速4.5米/秒,最大为8级,以西南风为主。 历史概括:1959年民主改革前,南木林是由西藏噶厦政府的4个宗和后藏班禅堪布会议厅的7个溪卡合并组成,分别由西藏噶厦政府、班禅堪布厅管辖。收税纳贡,派差服役,实行“政教合一”的封建农奴制度。1951年5月23日,《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》在北京签定,宣告西藏和平解放。从此,南木林县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羁绊,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平等友爱的大家庭。南木林县,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到党的十五大召开,南木林县的组织机构沿革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;西藏和平解放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建立时期;平叛改革和成立西藏自治区时期;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;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央第三、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,党中央对西藏给予“宽、特、优”政策,对农牧区实行“两个长期不变”的政策,给农牧民群众吃上一颗长效定心丸,全面调动、发挥、保护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。县委、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“一个中心、两件大事、三个确保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,团结带领全县7万多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精神,紧紧围绕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这一主题,抓住机遇,求真务实,锐意改革,开拓进取,内挖潜力,外塑形象,以饱满的精神,开明的态度,务实的作风,坚持“你发财、我发展”的原则,大力吸引县内外资金和人才,积极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,促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,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收入,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,社会局势日益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,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。作为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、喜事的中国共产党南木林县第七届代表大会于2006年8月召开,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委员会、纪律委员会领导班子,新一届领导班子无论从年龄结构、知识学历,还是创新意识、开拓精神,都有明显变化。 风土人情:林卡节:日喀则的“狂欢节”——林卡节,冬去春来,除去厚重的冬装,换上美丽的春装走出户外,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,与大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,躺在嫩绿的青草上,嬉戏于盛开的花丛中,说不出的心旷神怡、精神舒畅。在美丽的青藏高原上,也有类似于踏青或者观光旅游的节日,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“狂欢节”的林卡节。“林卡”的“林”在藏语中是绿洲的意思,按照平常百姓的说法,就是绿色荟萃、林草茂盛的地方;“卡”则是用土石围成墙专门保护之意。林卡节就是人们举家外出投身于草地、树林、河畔等大自然中的节日。在饱经辛劳之后,到这样一片春意盎然、郁郁葱葱的绿野林花舒展胸怀,享受大自然美景,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,是多么可喜的事情。藏语称林卡节为“赞林吉桑”节,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欢乐,亦即所有人可共度的一个节日。一般来说,林卡节大致在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个月中,近年来,根据日喀则的气候特征,与每年的“六一儿童节”结合在一起,男女老少集中过林卡,给全家老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沟通与相处的机会。有的县因季节、气温原因,可能往后拖些时日,但也不能拖进盛夏季节。初夏的日喀则风和日丽、空气清新、树茂草盛、百花盛开。熬过了漫漫冬日的城镇居民及广大的农牧民们,每当迎来暖阳、绿野、茂树的丽日,便迫不及待地穿上节日的盛装,带着酥油茶、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,或合家而出,或邀请亲友共赴,三五成群地到野外,扎起帐篷,摆好卡垫,摆开佳肴,欢歌曼舞。有的人弹起自己心爱的六旋琴抒发着情怀,有的人跳着热烈的锅庄舞表达着满怀激情,有的人分成几个方队相互拉歌对唱……。在围幔里,在帐篷中,在小溪畔,在白杨树下,在绿茵茵的草地上,无拘无束,放开胸怀狂歌畅饮,同时还伴有下藏棋、玩藏牌、对歌、跳锅庄舞和踢踏舞等自娱自乐的活动,一直玩到天黑、尽兴为止。暮色里,大人小孩都带着浓浓的醉意,一路欢欣而归。在此期间,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也被请进林卡演出助兴,演出的节目有歌舞、藏戏片段、踢踏舞。林卡节期间还通常有体育竞赛,如塞毛驴、赛马、射箭等竞技比赛,主要是射响箭。箭靶是牛皮制作的,靶心是活动的,箭头是木头雕镂的,有许多空洞,因此离弦后便发出尖厉的声音。射中靶心后,靶心会自动脱落,以显示射手高超的射技。林卡节期间热闹非凡、妙趣横生,荡漾着生命的活力和蓬勃朝气。日喀则的林卡节源远流长,可谓“正宗”,提起来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。据说佛教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来西藏传教,曾在日喀则远郊的山洞中修行一年之久.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日喀则的修行传经活动,在这年春暖花开之际,男人们相约一起骑毛驴去莲花生修行过的嘎卜杰洞朝佛,妇女们则带上食品,汇集在近郊林草茂盛的地方迎接“拜神得福”的亲人们归来。随后,男男女女聚会于吉泉林卡中歌舞庆贺,抒发心中激情。这就是日喀则林卡接的来历。广大农牧民群众习惯上把“林卡节”称为逛林卡,逛林卡在日喀则最后演变成固定在“六一”儿童节作为正式开始的时间。从这一天开始,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或开小车,带着帐篷和充足的食品,来到林卡里野营消暑,数日而返。温泉旁更是郊游胜地,常引得人们流连忘返。但是,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,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。平判改革以前,日喀则的吉彩林卡等地,穿着艳丽服装的有钱人,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,一连三五天、七八日野营露宿在林卡里,狂欢极乐,而在帐篷四周,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“乞丐”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的等着达官贵人的施舍。解放后,百万农奴翻身做主,生活逐渐富裕。于是自冰雪消融、春回高原,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,多半年里,狂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。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。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贡觉林卡和新宫林卡、年楚河畔等大林卡中,庆贺着属于自己的节日。有些时候,城镇机关单位及集体手工业、建筑业、商业等单位组织共青团员过团日,也喜欢到林卡中来进行集体活动。现在,逛林卡已成为日喀则群众节庆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。 沐浴节:每年藏历7月上旬,湘河流域的藏族跟随整个藏区一样,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,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,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,这说是所谓的淋浴节。沐浴节,藏语为“噶玛日吉”,意为洗澡。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。关于沐浴节的来历有一则美丽的传说:“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,西藏高原发生了少见的特大瘟疫,于是观音指派七仙女去玉池取来七瓶神水,倾倒在高原的每一条河流中,这一晚,全藏僧人都做了同一个梦,梦见一个面黄肌瘦、遍体鳞伤的藏族姑娘,跳进一条清明透亮的河水中,待她慢慢的从河里出来时,一下来变成了冰肌玉肤,美丽可人的藏族少女了。”于是人们就按照梦的启示,去河里洗浴,驱除瘟疫,年年如此,也就形成了日喀则民间一年一度的沐浴节。藏族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,在这些日子里,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。节日期间,无论城镇还是乡村,农村还是牧区,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、青稞酒、糌粑等食品,纷纷来到年楚河畔、雅鲁藏布江边,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之畔争相下水,尽情在水中嬉戏,游泳,洗净身子后,又把带来的藏被、藏装浸在水中洗刷一新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沐浴活动,在日喀则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。据藏文历书记载,弃山星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药水,每当7月弃山星出现时,洗澡活动开始,弃山星出现的第4天称弃山星的精髓,洗澡活动进入高潮,弃山星隐没时,沐浴活动也随之结束。“弃山星”出现时洗澡有许多流行的神话,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这个时期的水比“圣水”还灵验,能治百病。有一首这样的民谣:“弃山星的出现,有病不用求医”。藏历七月上旬,这时青藏高原的水按佛法说具有八大优点,即一甘、二凉、三软、四轻、五清、六不臭、七饮不伤喉、八喝不伤腹。因此七月是沐浴节的最佳时间。沐浴节是藏族群众民间文化的杰作,跨越时间长,流播地域广,直到今天还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,这主要是藏族沐浴节的缘起是以祈求水神给以再生以精神基础,以藏族群众千百年来的科学观察为物质契机,它在流变过程中,融会了天体崇拜及不同的文化因素,发展到后来,又吸取了大量的娱乐文化,从而使当今的沐浴节,演变成一个集宗教、娱乐、卫生、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日。 望果节:望果节是藏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祝愿农业丰收的古老节日,又叫丰收节,藏语叫“曲果”或“望果节”。“望”藏语的意思是田地、土地,“果”意为转圈,“望果”是译音,意为绕地头转圈,转庄稼地的节日。望果节广泛流行于雪域高原的农区,尤其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“望果”节,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节日,只是称呼有所区别,拉孜、定日一带称为“雅吉”,即舒服的夏日。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,一般在谷物成熟之前举行。解放前是在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。望果节是南木林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,比藏历年更隆重。南木林藏族的“望果节”分为两个部分,头一天叫“曲果”,高僧领队,口吹法号,选出青壮男子,身着雪白的藏袍,头带白色的礼帽,脚穿长统皮靴,身背经书,从左到右地绕着农田转一圈。这一天除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外,没有特别的节日,干部职工和群众忙于搭帐蓬以及过节的准备工作。第二天开始正式过“望果”,广大农牧民群众穿着新装,带着食物到固定的地方过节,从这天起民间藏戏队演出全藏区名誉很高的四大藏戏之一—湘巴藏戏;还有民间传统的“果谐”(圆舞)“卓”(鼓舞)。人们在帐篷里欢歌笑语。喝酒作乐呈现出一派祥和节日景象。活动一般历史5—7天等,在藏戏、圆舞、鼓舞的同时,举行一些带有传统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比赛,比好肩力(语称卓西),举重量不等的粮食(相当于牧区的投石抱石)等,参加这些活动的清一色都是高大魁梧的汉子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,关于它的来历、仪式、地域特色有着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。对于望果节的起源,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。传说很早以前的苯教盛行时期,在一个叫“饿死羊”的草滩上,居住着几户牧羊人,他们早上没有奶茶喝,就用凉水充饥,晚上也只能有一点点肉度日子,生活很穷苦。有一年遭大旱,草滩被太阳晒成一片焦土,牛羊断水缺草,渴死饿死的难以计数,眼看没有活路了,人们不得不收起帐篷,离乡背井。有一位牧羊老人,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,就留了下来,孤零零地守护着自己的家。早上,太阳在他的祈祷中升起,晚上,在月光下,他面对神山佛地,虔诚地朝拜,他希望在神的保佑下,走到外地的乡亲们都生存下去。他多次对天起誓,时来运转之日一定要将家乡变好,吸引乡亲们回来,过上团员安乐的日子。老牧人的至诚,被上天的地藏神知道了,地藏神手持:“梅龙”,朝地上一照,发现草原上有旱魔兴妖作怪,众生四处逃难,死的死,病的病,就像掉进了灾难的大火坑;地藏神就派身边的三位弟子降临大地,普度众生。三位弟子降临后,首先遇到了这位老牧人,就问:“老人家,这里的人都到哪去了?”老牧人说:“天无绝人之路,这里活不成了,他们妻离子散,各自找活路去了,有的走东,有的向西,如今很难知道他们在哪里。”三位弟子又问:“老人家,你孤独一人留在这里有啥用?”老牧人说:“有草的地方就有牛羊,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儿,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神灵关照。我若一走,生我养我的故土,就会野兽出没,失去天神对她的护佑,就会从此荒无人烟,所以我不能走,死也要死在这里。”三位弟子说:“没吃没喝,你老人家怎么活下去呢?”老牧人说:“双手就是聚宝盆,我们牧羊人,世世代代靠一双使不烂的手,就会牛羊满山、有衣有食。天旱难挡,为了乡亲们,我日日夜夜口诵六字真言,心里惦记着大慈大悲的神的尊容,难道天神看不见吗?”三位弟子说:“你年老体衰,无儿无女无依靠,对人世没有什么希望了,我们送你到天宫在地藏神的护佑下享乐,把人间的苦难全忘了吧。”老牧人说:“人不咽气,希望不灭,我求神的保佑,不是为自己能升天,愿死在家乡的泥土上,尸骨变成一棵大树,树上的仙桃仙果四季累累,供千万人享用,能叫乡亲们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,赶上自己的牛羊,两眼望着这棵大树,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,世世代代,安居乐业。”,三位弟子听了牧羊人的话后深受感动,慈悲大发。大弟子说:“二位师弟,我奉地藏天神的命令,来解救人间苦难,我深受老牧人的感动,为了表达我们的诚心和对众凡人的怜悯,我要化做五谷种子,你们把我撒在土里,长出五谷杂粮,供人们食用。当庄稼成熟时,众人一定会回来,你们回去向天神禀报吧。”二弟子说:“我也和师兄一样,愿意跟着老牧人,为人间造福,师兄愿化做五谷种子,小弟就变做耕牛,日日耕作不息,让你尽快生根、发芽、结果,解救众人。”三弟子说:“我也接受过大师的恩典,遇水能化做蛟龙,遇到旱魔就化作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河水,既然大师兄化为五谷种子,二师兄化作耕牛,我愿化为水,我们千万年在一起,谁也不离开谁。”老牧人听了这三位的话,急忙跪到说:“树老难发花,人老两眼花,我没有看出三位是神,出言不恭不敬,请罪!请罪!”三位弟子说:“你算得上是天神的忠实弟子,一生为众乡亲操劳,舍己为人,功德在众人眼里闪亮,应升入天堂。”老牧人说:“三位大师,你们的所做所言,使我大彻大悟,远来天神的旨意就在普度众生,解救苦难……”说罢老牧人就在三位弟子的眼皮底下化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果树。数日之间,上面硕果累累,香气四溢。三位弟子含着泪望着老人树,大弟子立即化作千万颗金灿灿的五谷种子,二弟子化作一头勤恳的耕牛,把种子一粒粒地种进泥土里,三弟子化作一条日夜不息的大河浇灌着庄稼,滋润着草原,庄稼很快就成熟了。这件事很快被逃到外地的乡亲们知道了,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。大家看到供大家享用的大果树金果满枝,看到大片大片金光灿灿成熟的庄稼,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。人们怀着对老人的思念,对三位老人的尊敬,有的口念明咒,有的高唱赞歌,有的高举经幡,有的点燃香火,围着金果子树,围着庄稼地,绕着大河,穿过森林,走呀走呀,不停的转着,流连忘返,心事重重,说不尽老人的功德,唱不完三位天神者的恩典。有人点起了大火,燃上松针柏枝,把摘下的第一个金果,把收下的第一穗青稞放在火上,感谢地藏神,同时也祭奠老牧人和三位使者。从此以后,每到庄稼成熟的时候,家家户户,男男女女都自动出来,在田间地头,举行一次盛大的庆丰年,求吉祥的活动,年年岁岁,天长地久,就形成了今天古老的传统节日——望果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