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  收藏本站
  本站导航
首页 | 城市地图 | 电子地图 | 行政地图 | 交通地图 | 旅游地图 | 卫星地图 | 城区地图 | 分类地图| 世界地图
 当前位置:首页 >
  临城城区中心街道地图
  临城县资讯
临城概览:
“一窑”: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。当时所产的邢瓷是中国最早的日用细瓷,与越州青瓷以“南青北白”蜚声中外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临城发现多处遗址,因此又称“邢瓷故里”、“白瓷源头”。为发掘邢窑文化,县委、县政府斥巨资修建了全国首家邢窑博物馆,现已对外开放。
“一塔”: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。由宋徽宗亲自督建,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塔身为砖质结构,高33米,共9层,每层四角旧有玲珑铁钟一挂,晚风袭来,叮铛作响,有“普利晚钟”之称;塔外壁四周砖刻974个佛像,内壁砖刻40个佛像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,故又名“万佛塔”。
“一名将”: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。传说为临城澄底村人,现存有赵云故里石碑和古墓,《赵云故里传说》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常胜将军赵子龙的“忠、义、仁、智、勇”精神激励着临城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信自强、拼搏奋进。
“一沟”:蝎子沟原始次生林。总面积250平方公里,是国家森林公园,植被茂密,生态保存完好,森林覆盖率达89%以上,盛夏平均气温23℃,是天然氧吧、避暑胜地,被誉为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。
“一山”: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天台山。地形为5亿年以前造山运动形成的沉积岩,山顶峭壁远望像一座卧佛。主要景点有“天台卧佛”、“五谷仓”、“登天梯”、“龙首峡”以及慈云庵等八大寺庵遗址,是沉积岩学的天然博物馆、北方佛道名山。
“一洞天”: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——崆山溶洞。以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而著名,现有五个洞厅,总面积4200平方米,洞内道路里程2000米,洞体深幽,景观密集,被誉为“地下溶岩博物馆”和“世界喀斯特风景洞穴世博园”,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国家AAAA级旅游区、国家地质公园,排名“中国十大奇洞”第七位。
又小又大。“小”指县域面积小,人口少,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属山区小县。“大”指“四大”:大生态。西部山区约250平方公里范围内植被茂密,生态保存完好,其中蝎子沟原始次生林,森林覆盖率达89%以上,夏季平均气温23℃,是天然氧吧、避暑胜地;岐山湖、乱木水库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部丘陵区,“两湖”生态园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,其中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,周围有10万亩经济林、生态林,是集观光、度假、休闲、娱乐、会展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;环县城绿化带长10余公里,县城区绿化率36.8%,人均公共绿地15.5平方米,绿在城中,城在绿中。全县森林覆盖率30.5%。大园区。城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,其中未利用地2.5万亩,基础设施完善,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。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区,总体发展布局为“一核、四轴、五区”。“一核”是为工业园区配套的公共核心区;“四轴”是四条主轴公路,均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;“五区”是五个不同产业区,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区、现代制造产业区、特种建材产业区、食品医药产业区、化工产业区。到2012年底,入驻园区的工业项目将超过50家,营业收入达到98亿元,投资额达到68亿元。大县城。县城依山而建,随地势起伏错落,是生态、宜居、宜业的精品旅游山城,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,规划人口12万人,正在打造覆盖“两镇一区”40平方公里的大县城。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、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称号。大产业。一产突出发展薄皮核桃产业,已发展到10万亩,是“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”,建成中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基地。二产突出打造新型建材、装备制造、煤化工和高新技术“3+1”主导产业,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.5%。新型建材业,正在建设总投资2.6亿元的鑫普水泥、总投资2.8亿元河北天福水泥、总投资3亿元的河北恒实水泥等一大批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,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;装备制造业,正在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河北吉泰特钢年产100万吨船用T型钢构件、总投资1亿元的邢台精诚重工制造、总投资2亿元的临城县水泵工业园以及华冶轧辊、群利轧辊等项目,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;煤化工产业,重点建设总投资54亿元的邢台中能煤炭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、总投资15亿元的三阳焦化扩能等一批项目,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;高新技术产业,重点发展生物医药、单螺杆高新技术产业化、工业硅基地等项目,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。三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,着力打造冀南生态旅游名县,有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国家AAAA级旅游区、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、中国核桃之乡、中国板岩之乡等七大“国字号”品牌,被誉为七“国”临城。
又穷又富。“穷”指临城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,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偏低,地方财政收入仅为60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水平低1400多元。“富”指临城资源丰富,物产富饶。特色农业资源,宜林山场面积76万亩,盛产薄皮核桃、苹果、板栗、柿子等各种干鲜果品,年产量1000万公斤。旅游资源,临城崆山白云洞是中国北方罕见的溶洞,入选“中国十大奇洞”;丹霞地貌特色的天台山,被誉为“沉积岩野外实验室”。矿产资源,煤、铁、石灰石、板岩等27种矿藏储量丰富,尤其是石灰岩储量达10亿吨,正在全力建设年产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。水资源,拥有大、中、小型水库20座,常年蓄水量9000万立方米,而且地下水储量丰富,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县境长27公里。未利用地资源,全县未利用地面积45万亩,集中连片,适宜进行项目建设,聚集产业。
又长又短。在地域¬形状上,东西长、南北短。东西最长为49.5公里,南北最宽为26公里。在道路建设上,通车里程长,出行时间短。全县通车里程631公里,公路密度79公里/百平方公里,实现了村村通油路、通客车;经京珠高速、107国道到北京、天津、郑州、太原仅用3个小时,到省会石家庄1个小时,2010年7月红旗大街南延建成后将缩短为半个小时,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。在产业发展上,二产相对较长,三产相对较短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.9%,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,仅为25.8%,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。
又古又新。“古”指临城是一座千年古县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这里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,西汉初年置县,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,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县史。境内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址,隋唐时期的邢瓷遗址和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为国保级单位。汉代这里是有名的丝绸之乡,唐宋时中国丝绸闻名世界,南以四川江津蜀锦为最,北以临城著名,故有“北国江津”之称。“新”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临城逐步打造形成了崇文尚义、包容开放、务实创新、拼搏争先的新时期临城精神,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,初展魅力新城的发展活力。三年来,全县GDP年均递增14%;全部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2.9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3.9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.6%、6.4%。今后,我县将以构筑生态临城、建设富民强县为目标,实施工业立县、项目强县、环境兴县、生态靓县战略,推动产业由散变聚、由黑转绿、轻重并举、由粗变精,构建一城(县城)两带(城东、牛山循环经济产业带)三区(县域北部、南部、西部生态产业发展区)布局,全力打造冀南新型工业基地、生态旅游名县,大力加强和谐临城建设,强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。
行政区划:临城县辖8个乡镇:石城乡、黑城乡、鸭鸽营乡、赵庄乡、临城镇、东镇镇、西竖镇、郝庄镇。
社会事业:科学技术:临城县的山区综合开发科技水平居省市先进水平,完成片麻山区综合开发23万亩,丘陵区综合开发4万亩,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名、优、稀、特农业新品种50余个,省内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40余项,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以上,已有78个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。累计承担国家、省、市、科技星火、攻关、农业经济技术开发等各级分类项目42项,实施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。2004,首次承担实施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。临城县承担实施的项目中累计获得省、市科技进步奖16项,山区创业奖7项,科技水平居国内水平以上的6项,特别是2005年承担实施省科技厅重点攻关计划“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开发”通过专家鉴定,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。
医疗卫生: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个,县人民医院、中医院、防疫站、妇幼站、卫生进修学校及五个中心卫生院和十个乡镇卫生院。在职职工506人,其中,副高职称22人,中级79人。初级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387人。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预防保健为一的综合性医院。占地面积30亩,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,现有床位210张,在职职工230人,其中副高职17人,中级67人,年诊量12万人次。中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6人,副高职5人,中级职称17人,编制床位80张,年门诊量5万多人次,主要设备有CT、B超、电子胃镜500Max光机、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。
文化遗存:汉代房子已是有名的“丝绸之乡”,所产白绸作为贡品,时与蜀锦媲美;隋唐时期白瓷,以“类银类雪”闻名中外。临城县文化遗迹颇多。有仰韵文化遗址、龙山文化遗址、商周文化遗址、春秋时期晋临邑城遗址和汉代柏畅城遗址;隋唐时代的瓷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,建于明代的护城古堤和息波亭,还有竹壁村民陈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筑的三叉两孔蛤蟆桥,至今保存完好。它们都凝聚了临城先民的智慧,铭记着临城历史的民展轨迹。
普利塔:位于县城中部,因塔南旧有普利寺而得名。塔身为砖质结构,高33米,9层,塔身呈正方形,底边长7.12米,逐层递减。每层四角旧有玲珑铁钟一挂,晚风袭来,丁当作响,为“普利晚钟”之称,为临城古八景之一。塔底级较高,外壁四周砖刻974个佛像,内壁砖刻40个佛像,皆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,故又名“万佛塔”。塔身内有石拱门,门内有井。塔下筑有石台,台高10米,南北长28米,东西宽23米。塔东曾有亭台,旧志载,宋徽宗下晋驻于此,命宰相蔡京书“爽亭”二字于碣上,今已废。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息波亭:位于县城西护城石堤上,俗称八卦亭,占地32平方米。旧志载,明万历十六年知县程鹏抟建,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广业重修。亭呈八角形,高5.5米,内施斗八藻井,外为八角攒尖布瓦顶,造形精美。外八柱以上以隶、楷两体刻着14条古文名句,字体丰润劲媚。亭内有石桌石凳,古时是文人雅士邀朋聚会之处。
护城石堤:位于县城西侧,为防水患而建。始建于明隆庆三年、万历七年与二十五年历年修筑。古堤长800米,高3米,宽2.4米,为巨形青石筑砌。堤南端有一碑碣,长宽均为1.8米,青石镌刻,碑阳为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程鹏抟为修筑河堤的呈文,共1585字,碑文均为阴刻楷书,书法刚劲有力,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。碑文记载了河水泛滥、城池受危经过,对考证古河道的历史演变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。
蛤蟆桥: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竹壁村东。因桥下有巨石形似蛤蟆而得名。据旧志载,桥始建于明崇祯三年,完工于清康熙三十年,为竹壁村民陈志美、陈三光、陈文显祖孙三代接力修造而成。此桥青石筑成,长108米,宽5米,高8米,三叉两孔,呈人字形,故又名双脊桥或者双济桥,古时为临城县南北交通要道,现保存基本完好。
临城煤矿遗址: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的祁村村北。总面积0.5平方公里。在遗址的中央,有一对井筒,直径6米,深200米,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浆砌而成,工程坚固。1882年,洋务派筹集资金139860元开办了石固煤矿、胶泥沟煤矿。1898年8月,中国与比利时首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。1903年,中比第二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,1905年签订合同。主副井筒于1907年先后建成,投入使用。直隶临城煤矿的建成仅晚于直隶开平、山东华德、辽宁抚顺三大煤矿,是清政府和外商建成的第四座大型煤矿。1927年矿井被水淹没,生产停顿。抗战爆发后,临城矿务局的官员弃矿南逃,煤矿地面物资全部葬入日军之手。日军在这里残杀人民,毁坏建筑,用火车运走所有设备。1943年,闻名中外的临城煤矿全部变成废墟。
关于网站 | 中国卫星地图 | 网站地图 | 世界地图电子版
Copyright © 2018 中国旅游地图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