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信息:交通:巴楚县地处交通要道,是南疆的交通枢纽和喀什地区的东大门,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“丝路明珠”。国道314线、省道215线和南疆铁路贯穿县境,构成了巴楚县优越的陆路交通优势,是全国人流、物流由喀什进入中亚的重要通道,是喀什、克州、和田地区及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枢纽,也是南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之一,成为喀什地区东北部经济圈的核心。巴楚县与巴基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中亚、南亚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商业联系,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扩大出口规模,各类商品已进驻中亚、南亚市场,对外贸易日趋繁荣。 农业:巴楚县是喀什地区农业大县。境内地势平坦,土地肥沃,农业发达,农副产品种类繁多。棉花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,2002年巴楚“雪莲”牌棉花被评为中国十大棉花品牌,是全国百万担棉花强县,年均产棉花150万担。林果业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。林果产业形成了即杏子、核桃、红枣、开心果等4大水果基地、共80万亩规模,形成了一乡一品的良好格局;畜禽肉类的绿色品牌“巴尔楚克”羊目前已达到20万只的养殖规模,驰名疆内外,中亚市场需求潜力较大。此外,獭兔、马鹿、貂、火鸡等小宗特色畜牧养殖正在发展。 自然资源:巴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,叶尔羌河纵贯巴楚县340公里,有3座平原水库,蓄水量1.27亿立方米,全县地下储水量约2亿立方米。共天然草场400万亩,各类林地400余万亩,境内有胡杨林306万亩。有天然野生甘草118万亩、罗布麻67万亩。巴楚蘑菇年产50吨,罗布麻茶年产60吨。此外还有大芸、枸杞、沙棘、麻黄、黄花等120多个种类的药用植物。巴楚石油、天然气、矾、钛、铁、萤石、花岗石、岩盐、铅、玛瑙、紫晶石、金刚石、石膏、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,其中钒钛磁铁矿、花岗岩已探明储量均在2亿吨以上 经济条件:巴楚县是南疆重要的交通要道,南疆铁路、国道314、215线贯穿县境,构成了巴楚县优越的陆路交通优势。巴楚县土地资源、光热资源、水土资源极为丰富,驰名中外的野生植物有罗布麻、甘草、素有“沙漠人参”之称的巴楚蘑菇。县城供排水、农村、城市自来水改造,道路建设、居民小区落成等项目的相继使用,使巴楚县的农业生产、城乡贸易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,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。全县有胡杨林5万公顷,是世界罕见的大面积胡杨林生长区。驰名中外的野生植物主要有罗布麻、甘草、巴楚蘑菇等。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、岩盐等。旅游资源有托库孜色来古城遗址,夏河原始胡杨林,红海子烤鱼,刀郎歌舞等。 经济发展:巴楚县农业特产资源为棉花,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。近年来,巴楚县委、县人民政府发扬“动真、碰硬、抓实、创新”的巴楚精神,以“富民强县”为目标,打破传统生产格局,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,进一步加大改革开发的力度,全力招商引资,实现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齐头并进,成为喀什地区开放的前沿、南疆片区西北部经济中心。进入新世纪后,巴楚以敢于争先、富民强县为目标,注重对畜牧业、林果业的扶持发展,以诚挚的热情,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力引进人才。 教育文化:有完全中学3所(民族2所),高级中学1所(民族),高中在校学生1470人(民族1227人);初中11所(民族),在校学生12551人(民族1192人);小学111所(民族108所),在校学生49427人(民族47342人),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.9%。投入资金588万元,修缮、新建中小学教室66710平方米,办公室1010平方米,新添桌椅6225套,招聘教师10名。全县举办教育培训班29期,有8717人参加培训,8568人脱盲,脱盲率98.3%,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,乡镇卫生机构12个,全县卫生系统职工868人,病床610张,个体诊所46个。实现了乡乡通广播电视,广播电视覆盖率100%。县体育运动员有7名荣获地区级冠军,2名荣获亚军。在自治区第九届运动会上,有8名运动员荣获金牌。 美食:馕坑烤肉:馕坑烤肉是新疆独特的美食,是选用新鲜羊肉利用馕坑火的辐射热和坑壁的高温烤制而成。烤肉色泽焦黄,食用时蘸上特制调料或盐,香嫩可口。此外,馕坑中还可以烤鸡及其他食物。 抓饭:维吾尔语称"波劳"。其原料有大米、羊肉、胡萝卜、洋葱和清油(植物油)。除此而外,还用葡萄干、杏干、桃干等干果做抓饭,称之为甜抓饭或素抓饭。为喀什的传统风味小吃,尤其以巴楚县的烤鱼最有名气. 抓肉:又叫手抓羊肉。将刚宰的羊肢解成几大块入锅清炖,有的加点胡椒、姜片、盐粒,有的什么也不加。炖到七、八分熟即捞起放入大盘,旁放小刀一把,热腾腾端上席来,割成肉块或肉片,抓肉蘸盐而食之,吃饱方休。 炒烤肉:是烤羊肉串制法的改变和创新。
|